- 4種模式:地方醫院轉型醫養結合的實踐樣本
- 發布者: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:2025/10/8 0:00:00
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.8億,養老服務需求持續攀升,與之相對的是基層醫療機構普遍面臨“床位閑置率超40%、運營虧損”的困境——“醫院空置”與“養老院一床難求”的供需錯配問題突出。
對此,江蘇、浙江、四川、山東等地醫院率先突破,探索出醫養融合、社區嵌入、資產盤活、特色專科四大轉型路徑,不僅激活了存量醫療資源,更構建起覆蓋老年群體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,為全國基層醫療機構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。
一、醫養融合型:打造“醫療+養老”閉環生態,破解“看病難、養老愁”
案例:江蘇省如皋市某二級綜合醫院
面對醫療床位利用率不足的問題,該院將30%醫療床位改造為醫養結合床位,構建“三級診療+長期照護”一體化體系:
醫療保障:與市人民醫院共建遠程會診中心,確保急重癥患者快速轉診,實現“小病不出院、大病有通道”;
照護配置:配備智能護理床、防跌倒監測系統等12項適老化設施,組建“醫生+護士+康復師+護工”四維服務團隊,覆蓋日常照料與康復護理;
轉型成效:床位使用率從58%躍升至92%,養老板塊年收入突破1200萬元,占醫院總收入比重達42%,實現醫療與養老業務雙向增收。
可借鑒經驗
資質轉化:直接利用現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,合規開展養老服務,省去新增資質審批流程;
資源下沉:通過醫聯體合作,引入上級醫院優質資源,彌補基層醫療能力短板;
適老改造:聚焦安全與便利,優先配置緊急呼叫、無障礙通行、智能監測等核心設施。
二、社區嵌入型:構建“15分鐘養老服務圈”,從“等病人”到“送服務”
案例:浙江省杭州市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
針對周邊社區老年群體“日常照護難、慢病管理煩”的需求,中心將門診樓二層改造為日間照料中心,推出“健康+生活”綜合服務:
健康管理:為6個社區老人建立專屬健康檔案,提供中醫理療、慢病用藥指導、定期體檢等服務;
生活支持:開通助餐配送、家政協助服務,通過“時間銀行”機制,鼓勵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提供志愿服務;
轉型成效:家庭醫生簽約率提升37%,老年患者復診率下降28%,成功將服務場景從“院內診療”延伸至“居家養老”。
可借鑒經驗
空間復用:養老區域與門診區域物理隔離(避免交叉干擾)、服務貫通(共享醫護資源);
網格服務:按社區劃分責任片區,組建“1名醫生+1名護士+1名社工”專項小組,實現精準對接;
智慧賦能:開發適老化健康APP,集成用藥提醒、緊急呼叫、健康數據查詢功能,降低使用門檻。
三、資產盤活型:閑置院區變身康養綜合體,激活沉睡資源
案例:四川省成都市某醫院
因新院區搬遷,老院區面臨閑置風險。醫院通過“政府+醫院+社會資本”合作模式,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,對舊址進行全方位改造:
功能重構:保留影像科、檢驗科等基礎醫療科室,新增康復花園、認知障礙干預中心、老年大學、休閑茶室等功能區,打造“醫療公園”式康養空間;
運營創新:采用“會員制(長期服務)+按次收費(單次體驗)”模式,覆蓋周邊3萬老年人群體;
轉型成效:老院區資產盤活率達95%,養老板塊利潤率穩定在18%,實現“閑置資產—盈利項目”的轉化。
可借鑒經驗
模式創新:政府提供物業支持,醫院輸出醫療技術,企業負責運營管理,形成優勢互補的PPP合作機制;
功能配比:醫療、商業(如便利店、文創店)、文化(如老年大學、活動中心)空間按4:3:3比例配置,兼顧實用性與體驗感;
輕資產擴張:通過輸出品牌、管理標準,實現“一地成功、多地復制”的連鎖化發展。
四、特色專科型:深耕細分領域,打造“醫療+養老”IP
案例:山東省青島市某醫院
依托自身骨科專科優勢,該院延伸服務鏈條,聚焦老年群體骨關節健康,建立“骨關節養護中心”:
技術引入:引進德國MTT運動康復體系,開發老年防跌倒訓練、術后康復等定制化課程;
資源協同: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“關節置換術后保障計劃”,覆蓋治療、康復全流程費用,降低老人支付壓力;
轉型成效:骨科床位周轉率提升50%,異地就醫患者占比從8%增至23%,形成“專科醫療—康復服務—商業保險”的閉環模式。
可借鑒經驗
專科延伸:基于現有學科優勢(如骨科、康復科、中醫科),拓展老年相關細分領域,避免同質化競爭;
保險聯動:聯合保險公司開發專項健康保險產品,解決養老服務“付費難”問題,擴大用戶覆蓋面;
標準輸出:制定細分領域服務規范(如《老年骨關節康復服務標準》),形成可推廣的行業模板。
結論:醫院轉型養老的核心邏輯
上述四個案例表明,地方醫院成功轉型需把握三大關鍵能力:
資源整合力:優化配置醫療資質、空間資產、醫護人才等核心資源,避免“重硬件、輕運營”;
需求洞察力:從“治療疾病”轉向“健康管理+生活照料”,精準匹配老年群體多元化需求;
生態構建力:打通醫療、養老、保險、科技等產業鏈環節,形成可持續的盈利模式。
未來,隨著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完善、智慧養老技術普及,地方醫院轉型將進一步向“專科化(聚焦細分需求)、社區化(貼近服務場景)、數字化(提升服務效率)”方向發展,成為破解養老供需矛盾的重要力量。